北京紫禁城、天壇、頤和園及明朝十三陵的風水
北京紫禁城、天壇、頤和園及明朝十三陵的風水 張老師一直想去勘查紫禁城的風水,終於讓他如願以償,現在大陸和台灣已經開放直航,省時又方便。紫禁城、鳥巢、水立方都是帝王線一體成型。頤和園就屬宰相線。明朝十三陵屬旺丁線。都很講究風水。我很佩服他遍遊歐美亞洲世界各地,隨身一定帶著羅盤,仔細研究各個有名的景點。如美國白宮、英國皇室居住地點、拉斯維加斯賭場,和許多生意興隆的旅館飯店等等,張老師對於專業的用心態度最值得學習。 鳥巢、水立方在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時建立,帝王線一體成型。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最初實行天地合祀,叫做天地壇。嘉靖九年(1530年)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,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,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、祈穀和祈雨,並改名為天壇。清代基本沿襲明制,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造擴建。目前的主體建築除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外,其餘都是清代建造的。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,位于北京市西北約44公里處昌平區天壽山南麓,陵區面積達40多平方公里。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治初年營建思陵,陵內計葬有皇帝13人、皇後23人、皇貴妃1人以及數十名殉葬皇妃。十三陵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完整、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,建築雄偉,體係完整,歷史悠久,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。 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,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,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、水流的和諧統一,追求形同“天造地設”的完美境界,用以體現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學觀點。明朝十三陵屬旺丁線。 明十三陵的特點在于它第一次體現了中國皇家陵寢建築群的整體性。每一位皇帝的陵墓雖有各自的享殿、明樓、寶城,但陵區之內,長陵神道成為一條貫穿各陵的“總神道”。共用的石牌坊、石刻群,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,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,形成了一個整體。 下圖為明成祖朱棣的雕像。